大汉王朝,之所以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强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采取的态度。
汉武帝之前的君主,对匈奴一般都是以防御、安抚为主。
例如:修建长城,以及和亲政策,以此来换取中原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共处。
但是,汉武帝时期,在对匈奴的态度上,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由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进攻,并且,还是主动向匈奴开战。
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彻底拉开汉匈之战的序幕,于是,汉匈之间的大战,一次又一次的被载入到了史册。
这不仅成就了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还成就了一位又一位抗击匈奴的战将:李广,霍去病,卫青等等。
但是,历史在成就英雄史诗的时候,也有着悲情人物的存在,他就是李陵。
李陵,根正苗红,出生于李氏名将世家,为汉将李广之孙。
天汉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任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
其实,汉武帝之所以要让李广利出击匈奴,这里面是有他的私心存在的。
这是因为李广利,身为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可以让李广利立下一个封侯的战功。
为了保障后勤的安全,汉武帝遂命令屡次请战匈奴的李陵,负责押运粮草。
但是,身为名将之后,李陵希望像祖辈一样为国效力,不甘于只押运物资充当后备军的李陵,便向汉武帝奏请充当主力抗击匈奴。
可是,汉武帝因为没有足够的战马给他,便拒绝了他。
而此时,李陵却说,他不需要战马,愿领五千精兵出击。
于是,汉武帝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李陵率领五千军士,北上远征寻找匈奴的主力部队,他没像他爷爷那样运气差,不仅没有迷路,而且,还如愿的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之后,匈奴八万精兵与李陵的五千敢死之士,在浚稽山展开了殊死搏斗,匈奴数万骑兵攻围了数千汉朝士兵,但是,匈奴却没有将他们完全消灭的能力,反而是在大黄弩的攻击下死伤惨重。
小主,
后因叛徒的出卖,再加上没有援军的及时救助,最终,李陵力竭被俘。
史料记载:“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救,陵遂败。”
之后,李陵战败的消息传到了宫廷,汉武帝大怒。
与此同时,群臣阿谀奉承大骂李陵的叛国投敌,而汉武帝则向太史令司马迁询问看法,身为史官的司马迁敢于直谏,甚至,为李陵说清。
大概意思是说:“李陵领着五千精兵与敌人主力殊死搏斗,在没有救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与匈奴抗争。虽然战败,但是,其杀敌的精神和勇气却值得认可,而他之所以没有以身殉国的原因,可能是在寻找时机再报效汉室......”
司马迁的辩护,令汉武帝为之大怒,因为此事,他受到牵连,被汉武帝打入牢狱。
后来,更是因为汉武帝误信了李陵为匈奴操练军队的谣传,以至于,李陵家被夷灭三族,此事传到李陵耳朵后,难以想象,该是多大的打击。
最终,李陵至死也没有再踏入汉朝宫廷,孤身留在漠北,即便是汉武帝死后,霍光、张安世执掌权位,派人出使匈奴请李陵归来,都没有效果。
毕竟,哀莫大于心死。
李陵面对前来的汉使者,绝望的说道:“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
“我在匈奴为王,掌控大量军队,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大丈夫更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最终,他在匈奴二十多年,直到元平元年病死而终。
然而,对于李陵,历史是公正的,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着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有着满腔的热血,却时运不济。”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为李陵的行为给出了评判:“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王羽不是老年时候的汉武帝,李陵在他的手下,只会开启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