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观念桎梏

因为,辣椒,咱们的质量不会比别人差。

至于名气,是需要积累的。

我觉得,人家卖得贵,卖得好的原因,可能还有人家给商品增加了高附加值。

并且具有一定的稀奇性,这样才能卖得又贵又好。”

现在国内还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很少有人去思考高附加值和稀缺性的问题。

现在的商品属性,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讲究的是实用,耐用,不稀罕那些花里胡哨的附加值。

关于稀缺性,大家都能理解,但国内的定价都是统一的,再紧缺的商品,你不能溢价销售,买不买得起,只看你有没有票。

谢晚点破了这一点,强调道:“咱们做外贸交易,肯定不能按国内市场的习惯来。

而应该参考国际市场,别人是怎么做的。

否则,吃亏的就是咱们。”

谢晚不敢将话说得太明白,但点到这,许多聪明人都已经懂了。

就连几位坐在下面的领导,都开始思考了起来。

谢晚为了尽量不被人抓住错误,仔细的分析起了“老川妈油辣子”的案例。

不少的人都豁然开朗。

等到谢晚讲完以后,全场再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谢晚行了个军礼,下了主席台。

她其实讲的那些东西,在后世的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

只不过因为时代的差异,和经济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两代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谢晚讲得虽然粗浅,但却给听的人,破开了思想的桎梏,做生意,这些外贸系统的同志,本来就比谢晚擅长,一旦破开思想桎梏后,未来只要稍微转变一点点,川省的外贸交易,都会发生量变。

量变多了,逐渐就会积累成质变。

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谢晚并不愿意参与太多,她只希望抛砖引玉,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就行了。

这一天,张秋山和李百合一直陪同着谢晚,不仅带她参观了新建的油辣子生产厂,还问了她很多别的问题。

在谢晚的再三阻拦下,张秋山终于不叫谢晚谢老师了。

“小谢啊,十月份我们又要去一次港城。

这一次准备去考察一下PVC生产线,国外包括港城现在塑料都开始广泛的应用了。

咱们的塑料制品生产,却受制于PVC原料的生产不足,限制了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那边十月正好又有交易会,我们准备再带点商品过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