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的科考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县试是起点,考过以后便是童生。
其后是秋后的府试,过了便是秀才,就取得了科举路上的第一个功名,但在教育资源极度不发达的地方,秀才便是他们科考的终点。
有了秀才功名后便可报名三年一次的乡试,等考过以后就是举人,举人便有了候补官员的资格,但多数都是穷苦地方的官职,家里条件还不错的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赶赴长安参加会试。
会试中榜后便是进士身份,最后一步是殿试,按照殿试成绩分出一二三甲。
这便是古人和看文的都十分熟悉的流程了。
体系讲完以后便顺便提一句每个考试的录取比例。
没错,古人已经十分娴熟地用录取比例来限制最终进入会试的人数,进士身份才会如此难得和金贵。
在大庆,县试的录用比例是十取四,听起来很多,但府试就开始上难度了,录取比例大约为百里挑一,报考人数稀少的人县里,长时间都无法出一个秀才是常态。
到了乡试,录取比例到了千里挑一,由此可见,举人的含金量着实不低。
没家底的举人准备候补官职(没缺也可能候补不上),家底丰厚的多数会选择继续前进,会试的录取比例倒是不低,但能够走到这一关的已经不多。
当官这条路子被层层关卡设置得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会的别人也会,你不会的别人还会,而且别人还有家世托底,这次考不上,那就下次再战。
许多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很多时候的选择看似是当下最好的,但也是当下的别无选择。
陆真提议提高乡试、府试的录用比例,一是为加大基层官员预备役,经济发展过程中基层工作越繁杂,用进士太浪费,用举人来填补刚刚好。
其二便是给平民跃升阶层的机会,当下社会最光宗耀祖的还是当官做宰,要想抵抗这个观念首先得有对这个观念的深刻认知才知道如何改变,社会的发展便是如此一步一停顿地往前走。
陈旧观念人人都可感知,但何为新、何为变,新的观念如何才能形成,过程不可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