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满是纠结,手指不自觉地在桌沿上轻轻敲击,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
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知道自己的劝说已经初见成效,于是继续乘胜追击。
“爹爹,如今可是修复您在百姓心中形象的绝佳时机。您想啊,当年您收集这些珍宝时,天下百姓多有怨言,骂您是昏君。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若您能以这些珍宝为契机,助力儿皇成就一番大业,拯救万民于水火,这将是何等的壮举!”
“比起那些被束之高阁的艺术珍品,此举的价值不可估量,必定能流传千古,成为不朽的伟大杰作。只要咱们大宋的百姓得知,是您拿出了艮岳珍宝,充实军资,让将士们能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他们定会对您感恩戴德。您的这一善举,也必将成为大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世子孙永远铭记与敬仰。”
赵佶听着李世民这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内心的天平开始剧烈摇摆。
他的目光从李世民身上移开,望向窗外,陷入了沉思。
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片片光影。
几只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这世间的美好。
赵佶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往昔岁月仿若汹涌潮水,滚滚涌上心头。
在位时的桩桩件件,恰似被时光定格的画面,走马灯似的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那些饱受百姓诟病的决策,每一个都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套在他的脖颈上,令他倍感压抑。
为搜罗珍宝而耗费的民脂民膏,成了他怎么也洗刷不掉的污点。
即便已经退位,可那昏君的骂名,却如鬼魅般如影随形,紧紧纠缠着他。
哪怕不再手握大权,这份沉重的骂名,依旧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时常喘不过气来。
“桓儿说得对,如今正是修复自己在百姓心中形象的绝佳时机!” 赵佶在心底暗自思忖。
想到这里,赵佶缓缓转过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笑意,看向李世民,语气温和地说道:“桓儿,你说得对,是为父之前太过糊涂短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