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四章:汴梁风物(8)

北唐 蚕室废人 2638 字 1个月前

迎秋门到界北巷,这段路程李文革走得颇有些扫兴,个时代的中国首都,虽然在人口繁密程度上和商户买卖的繁荣度上都较其他地方要好得多,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从西门外一路进来,原本应该是金明池水兵演练场所的地方如今连片烂泥塘都没有,反倒布满了田垄和小丘。蔡相宅所在街区此刻还是商铺,米卖布好不热闹。吴起庙倒还是那个吴起庙,只是同样灰头土脸破败的厉害。李文革一行在鸿胪寺接待人员的陪同下沿着踊路街一路途径御史台和尚书省,沿着横道穿过皇城外沿,途径了司农寺、太仆寺、少府寺、鸿胪寺和一排土里土气的殿宇宫墙,最后来在了高头街上的界北巷外藩馆驿。

吕端中途离开,带着一百匹贡马直接回太仆寺去交差,李文革则在戚的陪同下一路感慨着来到了界北巷馆驿。

“大将军以前来过汴京么?”戚问道。

“没有!”李文革摸着鼻子违心道。

这个时代的开封,实在是太不像样子了,难怪柴老大上位之后没多久第一件事便是修缮这座都城。老实说若是不考虑交通条件的问题,仅现在而言这片地方无论如何是比不上洛阳的。虽然人口多些,商业要发达些,然则市侩气也重,也显得土许多。作为一国的京师,眼前的汴梁城还缺乏应有的厚重与文化。

古都大梁,在这个时代不过如此了……

李文革叹息着。

总算在馆驿安顿了下来。戚拿出一张绢帛,一面看着一面开始对李文革讲述这几日的行程安排:“大将军一行明日尽管安歇,考虑到大将军鞍马劳顿,明日没有安排事情。后日是上元节,照例陛下要在宫中赐宴,御花园饮酒赏月,所有使职地将军都押在武班随同,卑职在向范相公禀报之后。将大将军排在了定武军郭帅和昭义军李帅的后面。在诸将之前。到时候下官陪同大将军赴宴,大将军不认识不打紧,下官指点您站位,万万不会错的!”

定武军……昭义军……全国那么多藩镇节帅,只有郭崇和李筠排在自己前面,政事堂的这几位“相公”可是着实给面子啊。

李文革笑了笑,却未置可否。

“十五日原本安排了王枢密与大将军会面。执平礼,这是为陛下接见大将军预作准备,枢密院掌藩镇事,大将军与枢使会面,实质上是述职的意思,不过节度使身份尊贵,论理只能向天子述职,因此枢密院这一道便只能算是会面。王枢密还兼着相职。因此十五日整整一天要忙赐宴的事情。故而将会面推到了十六,大将军若是不介意,后天上午也可以自行去枢府。约见郑枢副,也算是述过职了!大将军谨记,与郑枢副会见,枢副要对将军行躬礼,不可错乱。”

“……上元节赐宴之后,十六安排的是大将军拜谒中书的各位相公,一般官员属于廷参,大将军是方面节帅,只要天子没有收回旌节,见宰相便只需行躬礼。十六日原本地安排是上午大将军去枢院见王枢密,下午再拜谒中书门下。若是后天大将军见过郑枢副了,便只需到十六下午直接去政事堂即可。政事堂诸位相公,范相和王枢密是单日直笔,李相和王相是双日直笔,不过约好了大将军去拜,下官想四位相公到时候都会在地……只有冯令公奉圣命三日一参,大将军恐怕未必能够见得着!”

李文革听到这里眉头皱了起来,开口问道:“双日直笔地那位王相和王枢密不是一个人么?”

戚向他一躬,笑道:“好叫大将军知道,这位王相公便是去年前往延州为大将军授予旌节的端明殿王学士,一回京便拜了同平章事,如今在政事堂押班直笔,大将军再见面时,须改口称相公了!”

王拜相了?

李文革吃了一惊,若是历史还按着正常的轨迹发展,王应该是两个多月以后王峻倒台之后才得拜相的。郭威在这个时候急匆匆拜王为相,政事堂里如今轮值的宰相增加到了四个人,局面对王峻似乎更加不利了。

虽然说加进了自己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一定有什么更根本的原因,使得历史发生了这么大地偏差。李文革紧张地思索着,口中缓缓问道:“戚大人,开封府十二月可曾换了大尹?”

“大将军消息果真灵通,开封府确实刚刚换了大尹,还也是大将军的老熟人呢!不过不是上个月,而是本月初,元正之后的第四日,陛下亲自降诏,以左卫将军张驸马都尉权知开封府。”

李文革顿时又是一阵晕头转向,颜衍没有出知京尹,反倒换上了四边不靠的张永德,这局面即便是傻子也能看的出来是在针对王峻出手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郭威如此迫不及待的要对王峻动手呢?难道说这个亲密战友副统帅真的做出了什么危及郭威自身利益的事情?

一直以来,李文革都认为王峻地失败其实只能算一个权臣地失败,他并不相信王峻有篡位的野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