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命名的艺术

亚希伯恩在自己和仪器可以完全掌控的范围内以十微标准量为间隔进行量化。

而以上的方案来自于阳灯的想法,泥像能承载位阶和夏域定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能发挥作用的功德香火。位阶的灵韵散去,泥像碎裂,但泥灰的结构却不曾改变,没有留下因素痕迹的原因是否是因为错误的钥匙没法插入奇形怪状的锁孔?

如此而来,泥灰没有所谓物性,用纯净因素流来冲刷,不同量的纯净因素流可以造成的变化不同,哪一个浓度的影响越大,是排斥还是吸引,都需要一点点去尝试。

毕竟塑泥像的匠人不知道宗庙当中功德浸染可以改变普通泥灰的物性,使之脱离炼金术意义中原质的常规限制。但寻常用处上和普通泥土灰尘全无差距,古来历代因素炼金术士都不曾接触过这样一种神奇的材料。

谁有几个脑袋去大秦宗庙取走供在香火当中历代皇帝像当中最威武的一尊,又浪费地将其破碎成泥灰呢?这样的宝物放在身边就是有天打雷劈的祸事,天塌下来的灾难都有泥像替着。

日日香火不虚之处,数十皇帝像镇着,加之功业伟巨者亦可塑像入宗庙,其中不乏刻印高深者。所以大秦的宗庙又被称为鬼神不亲之处。

想到这些,阳灯古怪地瞧了亚希伯恩一眼,不知道该说他是幸运还是厄运了。没有这尊泥像,他怎么样都得死在各种意外上了,这是厄运。幸运则在有人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将这样一件宝物送到他手上,助亚希伯恩化险为夷。

类似这样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效话题,阳灯随即便抛到脑后,“命运”刻印罕见,研究命运无解又难懂的课题,他一个局外人无须多做揣测,只能说,看不透,看不懂,然后做出“亚希伯恩是个不错的人”这样粗鲁又粗糙的判断。

亚希伯恩又讲了一些试验当中的发现和猜测,阳灯一一解答和回应以后,两人得出了共识性的结论。

灰泥可以作为衡量纯净因素的标准,往常就算能制作出纯净因素,其便不可避免地滑落向物性的极端方向,无论是点金术,贤者石之类的猜想都会因为驳杂无序而四分五裂。

如同一滴水落入沸腾的油锅,水滴瞬间崩散,滚油四溅。纯净因素向来与它的“同类”水火不容,征服或是臣服。最直观的应用便是能在重水当中点燃发亮的照明弹一例,原理很简单,封存在透亮的蓝水晶当中的纯净因素和重水两者对撞烈度极高,产生的光热是重水都无法吸收和阻挡的,至于让“因素”刻印者着迷的性质,却在诸如此类的发明中完全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