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想要泡妞就先把孩子奶了

总之,能够顽强存活下来的小鱼大多都是些身体瘦弱、细胳膊细腿的“小可怜虫”。

面对这样的情况,崔礼索性也不做好人了。

精挑细选,他从众多小鱼当中挑选出了一百条看上去还算健康壮实的精品,并将它们留下用于繁殖后代,以期能够扩大数量。

至于剩下的那些小鱼,则被他以每条十元的价格当作“垃圾货”贱卖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毕竟对于大多数养鱼新手来说,他们在刚开始学习养鱼的时候往往都会遵循着一天一喂食,三天一换水,五天一洗缸,七天一换鱼。

所以崔礼也不抱任何希望了。

在扣除掉运费和打包等各项成本之后,成功入账五千元人民币!

二话不说,大家一起包饺砸!

“不是,我是问你看报纸了吗?”裴婉哭笑不得的说道。将手中的报纸折起来,一小块板面朝向崔礼。

崔礼眯起眼仔细地看着手中的报纸,然后缓缓念道:“泥镇观赏鱼养殖,好水养好鱼。”他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可闻。

一旁的裴婉听到这句话后,脸上露出一丝不满和愤怒。

她皱起眉头,略带抱怨地说道:“那天你喝了那么多的酒,结果钱还是没有批下来。忙活一场,最后就只给咱们在这报纸上弄了这么一小块版面!真是太气人了!”

请他们吃饭花的那些钱再稍微加点儿,都足够自己去登报宣传了!这酒不是白白敬出去,身体也跟着遭罪!

此时,崔礼抬起头来,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裴婉。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悠悠地开口说道:“哎呀,你这姑娘家的,生这么大气干嘛?”

被崔礼这么一问,裴婉顿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结结巴巴地解释道:“我......我那是因为担心泥镇的老百姓们呐!尸位素餐问题严重,望有人能明察秋毫,拨乱反正,以保我朝之昌盛,百姓之福祉。”

说完这番话,裴婉像是鼓足了勇气一般,挺起胸膛,直视着崔礼的眼睛。

“朕认为你说的对。”

然而,崔礼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其实从一开始,我就压根没指望靠着那帮人真能把事儿给办成。之所以找他们过来,不过就是想借他们之手,帮咱们在报纸上露露脸罢了。”

裴婉满脸疑惑地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道:“登报纸能有啥作用?咱们这一带地区的人们可都还忙着追求物质生活呢,哪会有多余的闲钱去追求所谓的精神生活!”

她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摇了摇头。

崔礼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报纸就像是一则广告,广告广告,广而告之。本质目的就是把这个项目广泛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区别就是我们打广告还是有背景的人帮我们打广告。”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有了县里官方媒体给予的信用背书,如此一来,我们才有机会邀请到市里、省里那些更具影响力的媒体来对咱们进行报道。”

“那你猜猜看,当上面的媒体人员下来采访时,会不会有人提前跟他们打个招呼呢?”

说到这里,崔礼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继续说道:“等到那时,再加上这种打招呼带来的 buff 加成,那么关于咱们泥镇鱼水的这次宣传活动,可就算是被提升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的高度!”

听完这番话,裴婉先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随即又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思忖着。

照崔礼这么一说,敢情他从一开始设定的目标竟然就是最顶层的宣传啊!

这考虑得也实在太长远了些吧?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真如崔礼所料,由于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扶持与背书,售卖的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宽。

水文调查人员来到泥镇,对镇上的几口泉眼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一番检测和分析,他们确定这里的水质相当出色,只需适当加工处理,就能轻松达到可直接饮用的高标准。

这个消息传到了崔礼耳中。他心思一动,觉得以后村里的账足够了,就去申请到水资源利用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把这几口优质泉水充分利用起来,那绝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些泉水就这样白白流淌掉,实在太可惜了。

时间匆匆而过,几个月之后,好消息终于传来——二十万批下来了!

拿到资金后的崔礼立刻在村里寻觅合适的土地,最终以八万块钱迅速启动了渔场建设工程。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没过多久,一个个崭新的水泥鱼池便建立而起。

池底铺上了结实耐用的防水布,循环系统确保了池水的清洁与流动,再加上一个蓝色铁皮搭建而成的封顶,整个渔场看上去颇垃圾。

裴婉在查看账目时却越看越糊涂。

她忍不住向正在埋头做账的崔礼发问:“我不太明白,明明八万块钱就能搞定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做出十万块的预算呢?更让人费解的是,最后向上申报的时候竟然打了一张二十万的申请条子。上头居然还同意拨款了,可现在公账里怎么又只剩下区区两万块钱了?”

面对裴婉连珠炮似的疑问,崔礼只是淡淡地回了两个字:“火耗。”

说完,便不再多言,继续低下头认真做起账来。

裴婉想了好久,把上下五千年的知识都回想了一遍。

火耗原指将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明朝后期,货币制度为银本位。由于市场上的白银形态各异,政府需要将百姓缴纳的碎银熔化重铸为统一规格的银锭以便上缴国库,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部分损耗就被称为火耗。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火耗制度。

到雍正年间,实行 “火耗归公” 制度,将火耗银的征收纳入正式财政管理体系。

裴婉大概懂了,像他们这种吃国家饭的低等差吏这几年工资发的越来越不准时了,说是火耗,更像是过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