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姓转而返回榆林港,再行申诉一番,那可就成笑话了。
此时的榆林港内,除了务工人员之外,还有两千海贼俘虏,已经无法容纳大批难民。
若是再将港内容留海贼的流言传出去,华兴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定会丧失殆尽。
说到底,不是付满仓的主意有问题,而是华兴这边太要面子,存有亏欠心理。
不能用粮食约束百姓,付满仓也没了主意,只说等付瑞回来,这家伙见识广,威信高,或许会有办法。
话题转回到种地上,付满仓要说的可就多了,种了一辈子田,附近的每一寸土地,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当初在湳西农庄帮工的时候,农业部提出两季稻一季玉米的轮作模式,付满仓听着好奇,此时向侯利民询问起来,一是那玉米的产量真有那么高吗?二是这样轮作,地力能承受的住吗?
关于玉米产量的问题,侯利民不敢托大,表示得等春后收割的时候,才能最终确定,但肯定比当下燕朝水稻产量高的多。
至于地力的问题,侯利民向付满仓竖了竖大拇指,不愧是种地老手,眼光就是毒。
之前在榆林港的时候,侯利民也曾和本地土着交流,有说两季的,也有人表示仅一季便须休耕,第二季的收获聊胜于无,至于三季轮作,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说来说去,还是卡在肥料问题上,燕朝没有化肥,光靠粪肥,根本撑不起三季轮作的耕种之法。
既然付满仓提到地力问题,侯利民便让他讲讲,你们本地人到底是如何进行农业筹划的?
对于崖州农耕,付满仓讲了两种做法。
早期的时候,崖州黎多汉少,地广人稀,百姓仅作一季耕作,在施肥一项上,并不上心,每亩亦能收获一担有余。
待一处地力耗尽,便转到它处,加上水中有鱼、树上有果、林中有兽、山中有绵,海边晒盐,只要略微勤恳,便无衣食之忧。
随着各处人员漂流而来,汉人渐渐占据近海良田,部分黎人豪强亦改汉姓,习汉俗,数代之后便自称汉族,或为熟黎,部分黎人则进入深山,被本地人称为半熟黎、生黎等。
其实,半熟黎,生黎之中,也有不少是贫苦汉人入山而改,并无严格族群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