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清廷重臣那彦成:从翰林新秀到朝堂柱石

与此同时,正值那彦成的母亲去世,这使得原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的那彦成更加处境艰难。嘉庆帝考虑到那彦成在平定天理教起义中所做出的贡献,认为他仍有可取之处,并未选择执行死刑判决。相反,嘉庆帝决定给予那彦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原本计划将其发配至伊犁军台服役赎罪。

但是,鉴于那彦成母亲去世的情况,嘉庆帝最终决定宽恕那彦成,免去了他的流放处罚。

七、东山再起

在清朝嘉庆与道光年间,有一位名叫那彦成的重臣,其仕途跌宕起伏,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现才华,实现“东山再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那彦成的职业生涯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这一职位不仅标志着他学识的认可,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他步步高升,历任理藩院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高官,展现了卓越的行政才能和法律智慧。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道光二年(1822年)十月,那彦成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陕甘总督。这一任命背后,是青海境内的一场民族纠纷:黄河以南的藏民突然袭击了黄河北岸的蒙民,导致双方关系紧张。面对这一复杂局面,那彦成迅速行动,他首先果断地逮捕并处决了挑起事端的藏民首领,有效遏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他切断藏民的武器供应,对受害者蒙民进行安抚,并在沿河地区增派军队,对藏民实施严格管制,以此确保地区稳定,最终成功平息了这场纠纷。

道光五年(1825年),那彦成的仕途再次迎来高峰,他第二次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这一职务使他成为北方重镇的最高行政长官,肩负着维护地方治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

道光七年(1827年),新疆地区爆发张格尔叛乱,局势动荡不安。由于那彦成对新疆情况了如指掌,他频繁受到道光帝的召见,成为皇帝决策时的重要参谋。清军平息叛乱后,那彦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战后善后事宜。他深知稳定边疆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对参赞大臣的考核与监督,提议允许他们携带家眷赴任,以稳定人心,增强官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同时,他亲自参与并主导了新疆城垣的修建工作,强化了边防要塞的军事部署,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彦成的努力与成就得到了道光帝的高度认可。同年,因他在战后善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赐予太子太保衔,并赏戴象征荣誉的双眼花翎,其肖像也被绘制并陈列于紫光阁,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八、晚年

道光九年(1829年),那彦成接到了诏书,被召回北京。在此之前,他已经历经了多次仕途起伏,包括因滥用赈粮款项而被发配伊犁军台,后因母亲去世及嘉庆帝的宽恕而免于发配。回到京城后不久,那彦成再次被委以重任,重返直隶总督的岗位。

就在那彦成回到直隶总督任上时,新疆边疆再次爆发了冲突。处理此次事件的钦差大臣认为,这次边疆纷争的根源在于那彦成之前平定张格尔叛乱时采取的政策。那彦成在处理张格尔叛乱时,实行了“没收财产、禁止贸易”的严厉措施,这可能激化了当地的矛盾,导致了后续的不稳定局势。

到了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廷正式认定那彦成在处理新疆事务上的政策失误,导致了边疆局势恶化,因此以“误国肇衅”的罪名将其革职。这一决定反映了清廷对于边疆治理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官员决策失误的严肃态度。

两年后,即道光十三年(1833年),那彦成去世,享年七十岁。尽管他在晚年遭遇了革职的打击,但道光帝在回顾其一生功绩时,仍然肯定了他在平定起义方面所做的贡献。为此,道光帝特赐予那彦成尚书衔,并追赠其谥号为“文毅”,以表彰其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