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三、乾纲独断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去世,顺治帝福临得以提前亲政,时年十四岁。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开始着手削弱多尔衮的影响力,对他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一系列惩罚措施。为了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传统,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缓和满汉矛盾的政策,如停止圈地和放宽逃人法。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顺治帝开始亲政。同年八月,他举行了大婚典礼。虽然顺治帝渴望有所作为,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他身边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大政治势力,因此他的许多改革计划暂时未能实现。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三月,顺治帝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取消了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四月,福临采纳礼部建议,规定每月三次朝会,并在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他还设置了宗人府官员,并规范了一切礼制。九月,顺治帝计划亲自出迎西藏的达赖喇嘛。十二月,顺治帝在南苑召见了五世达赖喇嘛,并在每旗设置了宗学,让十岁以上的未受封宗室之子入学。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改变只有满臣奏事的局面,要求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共同奏进章奏。顺治帝曾阅读《通鉴》,并向大臣们询问历史上汉高祖、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帝王谁最优。顺治帝认为明太祖的各种立法有利于后世,这表明他有意沿袭明朝的制度。三月,顺治帝赐予太常卿汤若望“通玄教师”的称号,并命令各部院奏事停用绿头牌。四月,顺治帝亲自测试翰林官成克巩等人。五月,顺治帝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个院各两人。同时设立十三衙门,并发布谕旨禁止宦官干政,规定宦官级别不得超过四品。八月,顺治帝将太宗皇帝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同月二十六日,顺治帝废黜皇后,将其贬为静妃。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出生,即后来的康熙皇帝。六月,顺治帝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下令编纂《顺治大训》和《资政要览》。四月,他下诏修纂《太祖圣训》和《太宗圣训》。五月,郑亲王济尔哈朗病逝。六月,顺治帝封博果铎为和硕庄亲王。他还命名皇宫为紫禁城,后山为景山,西苑南台为瀛台,并命令内十三衙门设立铁牌,严格禁止内监干预政务。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顺治帝册封董鄂妃为“贤妃”。十二月,董鄂妃被晋封为皇贵妃。
四、倾心僧禅
顺治帝福临亲政初期就结识了天主教耶稣会士汤若望。随着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加深,汤若望的地位也迅速提升,先后被封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在顺治十年(1653年)被赐名为“通玄教师”。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若望又被授予通政使之职,顺治十五年(1658年)更被诰封为光禄大夫,官秩升至正一品。这种特殊待遇完全是出于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和重视。起初,顺治帝因母亲孝庄文皇后称呼汤若望为义父,而称呼汤若望为“玛法”。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佛教,成为佛教信徒。那年深秋,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遇见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性聪禅师。福临与憨璞禅师交谈甚欢,这激发了他对佛教的兴趣。自十月四日起,福临在南苑万善殿多次召见憨璞,询问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人物。福临了解到龙池派内有许多着名和尚,并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派遣使者前往江南湖州报恩寺邀请名僧玉林琇(玉林通琇禅师)入京。玉林琇为人清高自持,多次推辞不应召,但使者坚决要求他入京。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终于入京面见福临。福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的礼节对待玉林琇,自称弟子,并请求他为自己起一个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但福临坚持要用一些不那么雅致的字眼命名,最后福临选择了“痴”字作为自己的法名,法号行痴。
同年四月,玉林琇请求返回,福临赐给他黄色僧衣和金印,并派遣官员护送他回去。福临还命令使者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来京。福临又封憨璞为“明觉禅师”。由于憨璞的推荐,福临在玉林琇离京前一个月,即顺治十六年闰三月,派遣使者前往浙江宁波天童寺召请龙池派另一位名僧木陈忞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