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年间:两度入阁,清正不阿
成化三年(1467年),随着朝局的变动,商辂再次被朝廷召回,重任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不久之后,由于其在处理军务和文教事务上的显着成绩,商辂一路晋升,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关键职位,最终登上了谨身殿大学士的高位,成为内阁首辅,这是他仕途的顶峰,也是对他多年勤勉与才华的肯定。
然而,成化年间,朝廷内部宦官汪直势力膨胀,操纵朝政,对国家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面对这一局面,商辂秉持着士大夫的风骨与原则,坚决抵制汪直等人的专横行为,拒绝与其同流合污,表现出难得的清正不阿。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商辂坚持正道,多次直言进谏,试图纠正时弊,尽管这让他身处险境,但他毫不退缩,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力。
最终,面对难以逆转的宦官专权局面,为了保持个人的节操和避免无谓的政治牺牲,商辂选择了主动辞官,回归淳朴的田园生活。他的这一决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无奈之举,但更是一种对个人信念的坚守和对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追求。商辂的二次致仕,不仅没有减损他的声誉,反而使他在民众心中树立了更为崇高的形象,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的楷模。
三、文治武功,扞卫社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明朝中期,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乘胜南侵,大明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商辂作为内阁重臣,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成为了扞卫社稷的中流砥柱。
当京城面临瓦剌威胁,朝中部分官员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以避敌锋芒,这无疑将导致民心涣散,国家根基动摇。商辂则立场坚定,明确反对南迁,认为此举不仅会失去北方大片领土,更会让明朝失去正统地位,民心尽失。他力排众议,主张固守京师,利用京城坚固的城防与充足的物资储备,与瓦剌进行持久战。商辂的这一主张,与兵部尚书于谦的策略不谋而合,两人携手并肩,共同承担起保卫京师的重任。
商辂在战略上提出了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强京城防御,整修城墙,增设防御工事,确保城防坚不可摧;二是动员民众,组织民兵,加强巡逻警戒,提高全民的抗战意识;三是调遣各地勤王兵马,迅速向京师集结,形成对瓦剌的强大威慑。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筹措粮草、兵器等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前线战士能够安心作战。
在商辂和于谦等人的领导下,明军上下一心,士气高昂,最终在京师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成功抵御了瓦剌的侵犯,保住了大明江山。这场战役不仅挫败了瓦剌的南侵野心,还极大提升了明朝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为后续的边境和平与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