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配享太庙的桐城张廷玉

红娘啼笑因缘 闪蝶 4026 字 3个月前

清朝大臣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简直是奇迹。“合家顶戴,满门朱紫”。

只是,乾隆时期,告老还乡,虽受亲家未丁忧之事牵连,结局唏嘘,但仍配享太庙。

张廷玉(1672年-1755年5月19日),祖籍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次子,谥号“文和”,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在清代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但因其父张英奉命为总裁官而回避不试。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廷玉的夫人姚氏离世,父亲张英登相位。

张廷玉一共有妻妾五人,妻子姚氏,是麻溪姚文然第六女,是张廷玉外公姚孙森的族孙女。

妾室:吴氏、李氏、蔡氏、施氏、吴氏。张廷玉儿女众多,其中有历史记载的有4个儿子,3个女儿。

张廷玉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张若霭:张若霭生于1713年,张廷玉42岁那年才有的这个儿子,属于晚年得子,而且他和张廷玉同一天生日,张廷玉对他很宠爱,但从不溺爱。张廷玉注重对他的教育,无论在人品上还是学习上都严格要求,尤其在做人上。

张若霭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特别喜欢欣赏名人画作,而且特别孝顺。有一天,张廷玉到一同僚家做客,他在同僚家里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画,越看越喜欢,回家后仍意犹未尽,忍不住在儿子面前对那幅画大加赞赏。张若霭以为父亲很想要那幅画,自作主张去把那幅画要来,挂于书房想给父亲惊喜。不料,张廷玉看到那幅画有惊无喜,当场责骂儿子说:“我无介溪(严嵩)之才,子有东楼(严世蕃)之好,奈何?”张若霭连忙跪下求父亲原谅,并将那画物归原主,张廷玉这才消了气。

张若霭善画山水、花鸟,得王糓祥、周之冕遗意。

出身书香门第的张若霭学习刻苦,在学习上深得父亲真传,他聪慧过人再加上勤奋,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赋,书法字画无一不精,在一些国家大事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张若霭刚满20岁就袭一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正三品。

雍正十一年(1733年),20岁的张若霭高中了进士参加殿试,他的试卷字迹苍劲有力,在尽忠为国的观点论述上功底深厚,忠君之爱国情,热烈如火,试卷被雍正帝认为“颇得古大臣之风”,雍正将他的试卷从进呈的第五卷拔至一甲第三名(探花),不过雍正在此过程中并不知道他是张廷玉的儿子,起封后才发现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他又激动又欢喜,连忙派太监向张廷玉报喜。

可是让雍正万万想不到的是,张廷玉并没有接受这份喜悦,而是惶恐不安,他匆匆进宫禀明雍正,说自己是朝中重臣,而如今儿子又身中探花,昭告天下,怕引起议论,实在不妥,无论如何请求雍正帝将他的儿子降为“二甲” (殿试第二等),“愿推以让天下寒士”。

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金榜题名?张廷玉也不例外。不过从当时的大环境考虑,他不得不这样做。实际上这是张廷玉深谋远虑后做出的决定,张廷玉作为雍正手下的变法主要拥护者,得罪很多权贵,另外,张廷玉身为雍正帝最受宠的大臣,不知遭到多少人的羡慕妒忌恨,如果他的儿子再高中探花,而且是“雍正帝由进呈第五卷,拔置一甲第三”更会惹来不小非议,更为重要的是,雍正帝如此看重他张廷玉的儿子,将来他的儿子会受到雍正帝提拔,父子在朝都身居要职,这非同小可,很可能会让雍正乃至下一代帝王生疑,伴君如伴虎,仕途凶险还是低调行事为妙。出于多种考虑,张廷玉就决定让儿子降低身份,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举。

于是张廷玉向雍正帝恳求,看他如此坚定,雍正帝也不好说什么,就答应了他,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张若霭的名次虽然在其老爹的恳求下被刻意降低,但张若霭登科后,重人才的雍正仍将其直接授予 “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属于正七品。办公地点在乾清门西侧的南书房,这里曾是康熙帝读书的地方。雍正帝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任日讲起居注官,主要负责记录雍正帝的日常活动、听政、祭祀等重要场合时的言行,并将这些记录整理成起居注。一般来说,在科举考试的殿试后,只有榜眼、探花才有资格授编修,可见雍正帝对其才能的肯定。

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张若霭袭三等伯,迁侍读学士,不久因儒臣袭爵不合规定,所以罢其世职,累迁内阁学士,从二品。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若霭随乾隆帝西巡五台山,生病后回京,英年早逝,年仅34岁,留下《岁寒三友图》、《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图》传世画作。留有诗文《晴岚诗存》、《蕴真阁集》。乾隆帝令按伯爵品级给银一千两办理丧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帝对张若霭十分赏识,并没有因为张廷玉之故而牵连于他,因为张若霭病逝前,乾隆还没有真正对张廷玉实施打压。那时的张廷玉正和鄂尔泰针锋相对,斗得正凶,正合乾隆帝的制衡之术。张若霭病逝两年后,张廷玉开始步入被打压的凄凉晚年。

二儿子张若澄出生在1722年,比哥哥张若霭小8岁,是张廷玉49岁时所得的儿子,他出生的这一年康熙帝驾崩。他成长的时期正是他的父亲辅佐雍正帝的时候,也是最得势,位极人臣的时候。但是张廷玉并没有因此骄横,而是毅然低调,他教育儿子生活要简朴,做人要低调,努力读书自立自强,以后做了官要廉洁。

尽管张廷玉声名显赫,他带着孩子们仍然住在皇帝所赐的旧园中生活,粗茶淡饭,甚至连基本的日常的器具都缺少,张若澄耳濡目染,长大后颇有父亲的遗风。

张若澄读书画画都非常努力,成绩斐然,他记忆力超群,绘画功底深厚,而且即兴赋诗也很拿手。

乾隆十年(1745年),张廷玉的政敌鄂尔泰病逝,讷亲取代了鄂尔泰的位置,乾隆用讷亲制衡为官多年的老臣张廷玉,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张廷玉论年龄论资历都比讷亲占太多优势,让他这个可以当讷亲爷爷级别古稀老人站在讷亲后面,面子实在过不去,各自背后的势力集团明争暗斗,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张若澄的仕途。21岁的张若澄正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 “殿试”一举中了进士。乾隆皇帝很欣赏张若澄的才能,改庶吉士,授编修,让他和他哥哥张若霭当年一样,入直南书房,成为乾隆皇帝的近臣,被乾隆皇帝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对他恩宠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