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穿越魏晋之琅琊王氏

红娘啼笑因缘 闪蝶 5130 字 4个月前

第一阶段,渡江前后,谢鲲由儒入玄进入名士行列,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谢氏家族的地位。西晋末年,谢氏名声不显,谢鲲也未得大名,辗转求仕于诸王之间,屡受屈辱。而后,因当时玄风大盛,不谈玄不得称名士,谢鲲于是改变谢家的儒学风尚,转入玄学,获得高名,得以参与朝政,也使得谢氏家族水涨船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阶段,谢鲲之后,谢氏家族地位已稳固,重心开始由玄学清谈转向事功学问,代表人物为谢尚。谢尚为谢鲲长子,当时,王导、郗鉴、庾亮先后逝世,“朝廷忧惧”,谢尚得到机会出任历阳太守。两年后,成帝死,政局动荡,王、庾氏皆走向没落,中枢与地方力量都面临重组,谢尚抓住这个机会还镇历阳,为豫州刺史,经营豫州,成为东晋朝廷一支极重要的力量,谢氏家族也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之后十余年,谢氏势力渐大,并维系着上游桓温和下游朝廷的平衡,直到北伐失败,豫州被桓温所夺。

第三阶段,谢万失去豫州,沦为庶民,谢氏失去凭借,急需一位领袖扶持谢家度过难关。于是,隐居东山的谢安不得已出仕。但由于桓氏坐大,谢安也只是做一些小官,不曾参与枢要。谢安韬光养晦,隐忍不发十余年,在殷氏、庾氏被桓温诛戮一空的残酷政治氛围下,保全了谢氏,也最终成就了谢氏之后登上门阀顶峰。

简文帝后,桓温图谋不轨,正是谢安与王坦之联手阻止了桓温的企图。桓温后,谢安借太后等宫廷势力逼迫桓冲退回荆州,下游由谢氏掌握。但手中既无军队,也没有谢家子弟外居方镇以为援手,面对统一北方,时刻可能南侵的前秦,和统治上游荆、梁重地,手握精兵的桓氏,谢氏急需强大的武装力量,既为家族,也为朝廷。

终于,谢安利用前秦军压境,朝廷急需良将镇御北方的机会,举荐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后又兼任徐州刺史,正是在这里,谢玄组建了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淝水战后,谢氏权力达到顶峰。

但随着北方压力的解除,东晋内部的矛盾开始显露。谢家势力日大,已是功高震主,淝水战后,朝廷对谢安久不封赏,反而是谗毁迭起,谢安不得已离开中枢。谢玄也因北伐失利和身体原因,退居会稽。谢氏也从权势顶点滑落,之后的孙恩起义和刘裕代晋自立中,谢氏人物如谢琰、谢混、谢灵运等多被追逃,谢氏风流也被政治风暴雨打风吹去了。

谢氏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太原王氏,但太原王氏既没有兵权,也没有能足以左右时局的人物,只是皇权政治回归的过渡一步,是“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终场”。之后,桓玄代晋自立又迅速败亡,成了门阀势力回光返照般的一次迸发。

门阀权力兜兜转转,在四大世族手中依次传递,形成门阀政治趣横生的现象。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几段婚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琅琊古郡的缘起,也因为传奇的姻缘,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司马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休戚相关……士族子弟和皇族之间并肩齐驱。

再说说家喻户晓的那个琅琊王氏家长里短那点事,王祥那个继母朱女士,担心大儿子抢了小儿子王览的饭碗,总想除掉王祥,也不知真假?

王览没有同母亲一样加害王祥,总是保护大哥,真是祖上积德啊!妥妥一部家族族斗剧。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字玄通。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酖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王览,字玄通。其母朱氏,对于其父王融前妻所生的王祥非常不慈爱。王览年仅几岁,看到哥哥王祥被母亲鞭挞,总是哭泣着抱着哥哥护持他。等王览稍微长大以后,就经常劝谏母亲,母亲的凶虐因而稍微收敛一些。

朱氏经常无理驱使王祥做事,王览总是陪着哥哥一起做。朱氏又虐待王祥之妻,王览就让妻子一起陪着。朱氏为此顾虑,也就停止了对王祥夫妻的虐待、驱使。

王祥父亲王融病逝以后,王祥孝顺的名声逐步传播开来。朱氏为此深深忌惮,就想秘密毒杀王祥。王览为人友悌,这就是古代“二十四悌”之一的“王览争鸩”的典故。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朱氏不能以酒食毒杀王祥,就想别的招。王祥独自在一张床上睡觉,朱氏就偷偷过去杀他。恰好王祥起床小解,只砍在空床的被子上。

王祥回来后,得知朱氏为此懊恼,便跪在继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

朱氏因此深受感动而悔悟过来,从此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王祥。

人心都是肉长得,以心换心。

尽管王祥的父亲王融没有出仕,但其祖父王仁做过青州刺史,也是颇具实力的大户人家。王祥与王览年龄相差很大,朱氏也是考虑在王融去世以后,王祥作为嫡长子会成为家族的掌门人,如果王祥要霸凌王览,王览实在没有办法对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除掉王祥便一了百了。

远的不说,就东汉末年袁绍、刘表那些诸侯豪强,包括曹操爷们,为了继承人问题搞得鸡犬不宁,甚至痛下杀手,岂不司空见惯?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咸宁初,诏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顷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诏听之,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二十万,床帐荐褥,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王览在孝顺友悌、恭敬谨慎等修为方面,比起其兄王祥略微逊色一些,但也很有名声。

在王祥得到徐州刺史吕虔征辟之后,王览也应琅琊郡征召出仕,不久升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复建五等爵,王览封即丘子,食邑六百户。西晋泰始末年,王览出任弘训少府,后转任太中大夫,俸禄赏赐与公卿相同。

咸宁初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

王览因德行操守高尚,得到朝廷的褒奖,遂出任宗正卿。不久,王览以疾病请辞。最终王览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致仕,回家养老。朝廷赏赐二十万钱、床帐毡褥,并派遣殿中医治疾病、供给医药。

后王览转任光禄大夫,并允许在府门前设行马(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

咸宁四年(278年),王览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谥号贞。

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政治昏暗,王览与其兄王祥能够全身而退。《王祥传:》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

王祥去世时,前来奔丧的人不是朝廷贤臣,就是亲戚故吏,门前并没有闲杂人等。王祥族孙、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感慨地说:“太保(王祥以太保致仕)可真是清达啊!”

此意是说,王祥并不与社会各层接触、交往,也就没有乱七八糟的朋友,这省却了许多麻烦。

王祥临终,留下《训子孙遗令》以训导子孙,王览想必也很清楚。在品行、操守方面,哥俩是一致的,从他们尊崇儒、道思想来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此安身立命,不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许就是,琅琊王氏长久不衰的根源所在。再说说吕虔佩刀《晋书·王祥传》记载:

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裁子导,别有传。

当初,徐州刺史吕虔有一把佩刀,有见识的工匠看过以后,认为佩戴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

王祥接受吕虔征辟出仕后,吕虔对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来说,不但有益很可能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赠送给您。”

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屡屡强迫,他才勉强接受。王祥果然位居三公,以太保身份退休。

王祥临终前,又把佩刀授给其弟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佩戴此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