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太监领命,转身快步走到门口,对着苏玉恭敬地说道,“苏大人,请。”
苏玉稳步从外面踏步而来,他的脸色依旧有些苍白,显然伤势尚未痊愈,但眉间却透着一片喜色,仿佛怀揣着天大的喜讯。
一进到殿内,苏玉便“扑通”一声跪在御案前,拱手向老皇帝道贺: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借安置流民一事将朝中蛀虫抓了出来,为大昭百姓除掉一大害!”
她声音洪亮,满是喜悦与敬意。
“哈哈哈哈!苏爱卿请起。”老皇帝抚须大笑,眼中满是欣慰之色,“多亏了苏爱卿,以身入局想到这个主意。只可惜,朝中蛀虫实在太多,他们盘根错节,相互牵制,又与皇室宗亲关系密切,想全部揪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到此处,老皇帝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
“陛下,我大昭虽实行科举已久,但真正能靠科举入仕,在朝堂上立足的官员,少之又少……”苏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眼睛飞快地往上面瞟了一眼,似乎是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皇帝的反应。
只见老皇帝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他微微叹息,说道:
“苏爱卿说的,正是朕近段时日一直思虑的事。可世家大族在朝中根深蒂固,势力庞大,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将他们连根拔起的?”
“陛下既然有扶持寒门的意思,依臣愚见,不如将议事院交由寒门出身的新晋进士,由陛下直接管辖,用以处理朝中日常事务。这样一来,他们在朝中就不会受到那些权贵的裹挟,一心只为陛下分忧,对陛下也会忠心耿耿。”
苏玉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老皇帝听闻,摩挲着座椅扶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犹豫与纠结,显然是在权衡利弊。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苏爱卿此计虽妙,但贸然将议事院交予新晋进士,恐那些世家大族会激烈反对,朝堂怕是又要掀起一阵风雨。”
苏玉见老皇帝犹豫,心中一紧,再次跪在地上,言辞愈发恳切,声情并茂地说:
“陛下,臣深知此举艰难,可如今局势,不破不立。如今世家把控朝堂诸多事务,寒门士子即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也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被埋没在这重重阻碍之下。长此以往,大昭的根基必受影响,国之栋梁将后继无人。若陛下此时不果断行事,日后想要撼动世家的势力,更是难如登天。”
苏玉说罢,额头紧贴地面,久久未起,似乎在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