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科镇的早晨总是热闹而忙碌,村民们挑着自家种的蔬菜和腌制的酸野,一边闲聊一边走向镇上的小市场。然而,这些生意依旧是小打小闹,距离真正的“电商化”还差一大步。
泗科电商服务中心内,苏小婉坐在会议室里,看着墙上的订单统计表,眉头微微皱起。虽然线上销量在稳步增长,但物流效率问题日益突出:订单从村里发出去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进入主流快递网络,很多客户因此产生不满,甚至要求退款。
“这么下去,我们的口碑迟早被物流拖垮。”苏小婉叹了口气,“如果物流不改善,销量再高也没用。”
“确实,村里的物流基础设施太差了。”李成林点头说道,“我们得每天派人跑到镇上的快递站点送货,费时费力不说,还耽误了农户的其他工作。”
“最关键的是,快递费用太高。”张刚补充道,“一个小订单的物流成本差不多占总价的三分之一,客户经常因为运费嫌贵退单。”
“是啊,村民们辛辛苦苦赚点钱,全贴在运费上了。”王萍也感到无奈,“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我们的服务中心恐怕撑不住。”
苏小婉沉思片刻,抬起头坚定地说道:“问题是摆在这儿,但我们不能等。既然村里的物流没办法靠现有条件改善,那就只能主动出击,和快递公司谈合作。”
说干就干,苏小婉决定亲自到镇上的快递站了解情况。在她的印象中,泗科镇周围的快递网络基本由三四家公司垄断,而这些公司只愿意集中在县城和镇上的繁华地带,很少主动下沉到村里。
她找到一家快递公司的站点经理刘刚,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刘经理,我想和你们快递公司谈个合作方案,解决五一村物流滞后的问题。”
刘刚是个三十多岁的壮汉,听完苏小婉的想法,先是笑了笑:“苏总,我们当然愿意多做生意,但你也知道,我们的配送范围主要集中在镇上,村里太远,成本太高,没法保证盈利。”
苏小婉点了点头:“这个我理解。但五一村现在的订单量不小,如果我们能保证每天有稳定的发货量,你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派快递员进村?”
刘刚眉头一挑,显然对“稳定的发货量”产生了兴趣。他拿出一份文件翻看了一下:“你们村每天能发多少件?”
“目前每天大概两百单,旺季可能更多。”苏小婉自信地说道,“而且我们的客户群体还在扩大,未来单量一定会更高。”
刘刚陷入了思考。两百单对于一个普通村子来说,确实已经是很大的体量了。但派快递员专门进村,也意味着增加人工成本,这让他有些犹豫。
“这样吧,苏总,我得和上级汇报一下,你先等等,我尽快给你答复。”
几天后,刘刚的回复让苏小婉有些失望。他告诉她,公司总部认为五一村的订单量虽然可观,但与配送成本相比,利润依然不足以支撑专线服务。
“苏总,不是我不愿意帮忙,实在是上头有规定。”刘刚显得有些无奈,“要不你再找别的公司试试?”
苏小婉心里明白,问题的根源在于快递公司始终把农村市场当成低价值区域。她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固有观念,但她也不打算就此放弃。
“好吧,刘经理,感谢你的时间。”苏小婉礼貌地告别后,回到服务中心,召集团队开会讨论下一步计划。
“快递公司不愿意配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自建物流?”张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虽然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至少能保证效率。”
“自建物流可不是小工程。”李成林摇头说道,“需要车辆、人员、管理,还要承担油费和维修费用,这不是我们现在能负担得起的。”
“但也不能一直被动等待。”王萍皱眉道,“如果连物流都解决不了,村里的电商根本走不远。”
“我觉得刚哥的建议可以尝试。”苏小婉看了看大家,“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自建,可以从小规模试点开始,比如设立一个村级配送点,再招募几名兼职快递员,专门负责把货物从村里送到镇上的快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