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狼穴,我是五号,我们在公路遭遇了大规模的日军,敌人的数量多得一眼望不到头。我们正在开火牵制,请求支援!”无线电中传来五班班长崔勇焦急的声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班距离他们只有两公里远,是整体部署中最靠前的一支队伍。听到崔勇的求援,龙文章的睡意瞬间烟消云散。他一把抓起毯子和雨布,如同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般,招呼众人赶紧出发。
在赶往五班的路上,龙文章不断地通过无线电与崔勇交流询问情况。崔勇是个经验丰富的战士,他曾是三十一团重机枪连的上士排长。他不仅会用重机枪,还有指挥领导的经验。在这一百多号人里面,他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因此,龙文章才会把监视搜索的任务交给他。
崔勇没有辜负龙文章的期望。在与敌人遭遇后,他果断地带领五班退进了丛林里。他们利用手里的强大自动火力,与敌人打起了游击战。枪声、爆炸声此起彼伏,如同丛林中的交响乐般震撼人心。 在那片浩瀚无垠、古木参天的丛林中,子弹的射程仿佛被密集的树冠裁剪,变得不再那么至关重要。在这片绿色的迷宫里,决定胜负的天平,悄然倾斜向了射击的迅捷与子弹如暴雨般倾泻的密度。
日军派遣出的一支精锐小队,如同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追踪着目标,然而,他们未曾料到,这场狩猎竟成了自投罗网的悲剧。在这片被自然法则主宰的土地上,十几个日军的生命,悄无声息地消逝在了对手的精准与果敢之中。
“五号,将他们巧妙引导至四号的位置,四号,你们需如猎豹般潜伏,等待最佳时机,与五号合力,将这股日军小队彻底吞噬。”龙文章的声音,在密林间穿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的战术,如同丛林中的藤蔓,看似柔软,实则坚韧且致命。
一场精心策划的近战埋伏,即将上演。一个班,十支自动步枪,宛如丛林中的十把利刃,闪烁着寒光,静待敌人踏入陷阱。而五班的回马枪,更是这场伏击的点睛之笔,两个班级的力量,足以将这股日军小队彻底击溃。
龙文章下达完命令后,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猎豹,加快了脚下的步伐,朝着公路疾驰而去,他要确保在日军经过之前,抢先一步占据有利地形。路边的草丛成了他最好的掩护,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因急速奔跑而略显紊乱的呼吸,让自己完全融入这片自然的怀抱,成为它的一部分。
不久,一支装备着银白色自行车的日军队伍,宛如一股银色的旋风,从公路上呼啸而过,扬起漫天尘土,那场景,仿佛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自行车竞速大赛,只是,这场比赛,关乎生死。
“是日军银轮部队。”龙文章的目光锐利如鹰,待日军完全通过后,他低声呢喃,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旁边的老兵,一脸困惑:“长官,何为银轮部队?”
“那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快速机动部队。”龙文章缓缓解释,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银轮部队的威名,与去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来战役紧密相连。日军在那片热带雨林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泥泞的道路让坦克和车辆寸步难行,而马来半岛狭长的地形,更是让擅长快速突击的日军陷入了困境。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诞生了——日军组建了一支自行车部队。
四一年底,日军统帅山下奉文,为了快速穿插英军防线,不惜将原本用于物资运输的自行车,改造成了作战工具。五万作战部队,配上了一万多辆军用自行车,如同银色的洪流,席卷而来。当时,山下奉文中将,更是集中了两百多辆坦克,试图以这股力量,打破敌人的防线。
如今,这股曾经在南洋掀起腥风血雨的银轮部队,正悄无声息地驶过龙文章的眼前,而他,已准备好了一场属于丛林的盛宴,等待着,将这股不可一世的日军小队,彻底吞噬在这片绿意盎然之中。 在马来半岛的郁郁葱葱之中,英军未曾预料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月光迷雾”行动正悄然降临。这不是普通的战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突袭,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璀璨而致命。日军利用夜色作为掩护,对英军阵地实施了一次令人瞠目的“影舞突袭”。
这场突袭,虽如狂风骤雨般迅速取得了初步战果,却也如同流星划过后的寂静,迅速暴露了它的脆弱。日军发现自己陷入了与德军类似的困境:油料如沙漏中的细沙,渐渐枯竭;而那些在战场上英勇负伤的坦克,就像被遗忘的勇士,躺在废墟中,无助地等待修复。于是,这场原本气势如虹的闪电战,不得不黯然收场,转而进入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骑行时代”。
日军士兵们从钢铁巨兽的怀抱中走出,跨上了自行车,这些看似简陋的工具,却成了他们新的希望。一辆辆自行车,车轮上闪烁着银色的涂层,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每一圈转动都承载着胜利的渴望。更为奇妙的是,当数百辆、乃至上千辆自行车同时启程,金属轮毂与地面的每一次接触,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汇集成一股震撼人心的旋律,那声音,仿佛不是来自自行车,而是来自无数隐形的坦克,正悄无声息地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