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应付完了夫子们的“考验”,王新如释重负,他整理了一下衣袍,匆匆向夫子们告辞。此刻,他心中挂念着一个人——王儒帅。曾经威震边关的大帅,如今却只能以白身之姿在家闭门思过。朝廷似乎已然将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遗忘,可王新心里清楚,王儒帅绝不会就此沉寂。
而夫子们也沉默了片刻,从王新的策论和诗是不难看出其雄心壮志,这已经不是一个状元能到达的高度,也不是一位重臣能实现的,怕是首辅才能和君王携手达到,或者……
从近来城中的变化能够看出,这位学子颇有手段,文官在治理,武将在拼命,文武和谐,底层百姓拥护,不仅仅是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而且按照军中军功兑换法来看,几场仗下来,还真有可能挤身到高级武将行列,有了品级就脱离底层,可以奔着爵位而去。
这样的设置在立国时也有,不过最后都是世家得到了,现在是针对底层人的,普通人看得到,也能够做到。普通人有了野心,这样的军队太可怕了,听闻临江都城要面临阵前的顶级武将决斗,这些将军们居然个个兴奋,摩拳擦掌,尤其是徐州城的两位将军居然在抱怨没有到临江都城的好命,要知道那里是真正的战场,武将扬名就是此刻。
王新快步穿过街巷,朝着王儒帅的府邸走去。一路上,市井的喧嚣声不绝于耳,但他却充耳不闻,满心都是对王儒帅的关切。很快,他来到了一座略显古朴的府邸前,大门紧闭,门口的石狮子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却依然透着一股威严。
王新轻轻叩响门环,不一会儿,门缓缓打开,一位老仆探出头来。认出是王新后,老仆连忙恭敬地行礼,将他迎了进去。穿过幽静的庭院,王新来到了书房。只见王儒帅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本古籍,正专注地给儿子讲学。他的面容虽因岁月和经历而略显沧桑,但眼神中那份睿智与坚毅却丝毫未减。
看到王新进来,王儒帅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示意儿子先退下,二公子和王新都在学堂读书过,算是学兄弟,两人相互问候学子礼。待儿子离开书房后,王儒帅起身,与王新相对而坐。
“王新啊,你来得正好。”王儒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这次夫子们出事,我总觉得背后不简单。明面上看,是朝廷中的派系斗争,可实际上,这矛头还是指向我和我那些边军手下。”
王新微微点头,神情凝重地说道:“大帅所言极是。您虽被问罪,但只要原来的军官还在,您在军中的影响力就不容忽视,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王儒帅长叹一声,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曾经在边关驰骋沙场的岁月:“我这把老骨头无所谓了,只是担心那些跟随我多年的兄弟们,还有这天下的局势。”
王新看着王儒帅,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大帅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不管是为了您,还是为了天下百姓。如今您在家中给令郎讲学,想来令郎在科考之路上定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