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第二天就是大朝会。
陆知白骂骂咧咧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去上朝。
这次朝会迅速处理了其他事务,主题是议论科举该如何改制。
因为种种原因,天下官员的缺口,已达数百人。
举荐制早已不能满足用人需求,科举改革迫在眉睫。
朱元璋高坐龙椅,大致总结了一下朝中对科举改制的看法,说:
“有人觉得应该增加对时政的考察。还有人认为考试内容应加以规范,更详细的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识。
小主,
这些都确实有理,但具体该如何实施?
最让咱震惊的是广智侯的提议,改革的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听他这么说,满朝文武都好奇起来,纷纷看向陆知白。
朱元璋也望着他,说:
“国家抡才大典,何其严肃,人才乃是国本,此事不可不慎。
但咱觉得,他的提议也有其道理,故而邀大家议一议。”
朱元璋一摆手,一旁的宦官就念起了陆知白的奏疏。
下面众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满脸疑惑,纷纷露出骇然之色。
这改变之大,确实令他们颇为不适应,一时有些接受不能。
朱元璋说:
“卿等可自行讨论一二。”
于是,下方就传来一片嗡嗡嗡的声音。
之所以要众人讨论,一是事情实在重大。
二来他并不想对陆知白盲目听从。
他是异人又如何?
作为帝王,要明辨是非,如果偏听偏信,岂不成了傀儡?!
过了片刻,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礼部试尚书李冕身上。
因为科学是由礼部管的。
李冕头皮发麻,却不得不代表众人,拱手说道:
“臣以为,这样的改动过于激进,这等考试形式,此前未有......”
朱元璋点头,却又说:
“可是咱觉得,这形式也有可取之处,评判公正而精准!
问题就在于,用这种形式来考核,果真就能够选出咱满意的人才吗?”
他望向了陆知白。
陆知白神色从容,拱手解释道:
“陛下,科举选出来的人才,也是要历练之后才能走马上任。
换句话说,这种选拔形式,是一种潜能测试。臣提出的方案,要比以往的考核更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