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朝中就获知了南境的陈将军,和西北刘将军冠冕堂皇,无法抽身的理由。
因着入了冬季,边关四夷频频犯边,且军中粮饷不足,无法千里迢迢带数万兵士驰援千里,回京勤王的消息。
二人信中都一致强调, 若此时强行回援,则边境将会沦落敌手,二人承受不住这千古罪名,故而现下不敢擅离驻地。
想到粮饷不足的事情,以李文晏为首的一干文官,顿时不再出声。
他们心里很清楚,因着去年从老皇帝倒下之前军饷就不曾发放,待到老皇帝晕倒之后,朝局更是乱作一团。
从京城到地方,大小官员都在忙着争权夺势,而李文晏等人则是在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忙着拉帮结派,清除异己。
党争甚至一度超过了立储的声音,又有谁顾得上去管边境将士们的粮饷?
如此算来,竟是差不多一年都不曾发过西北军和南境边军的粮饷了!
这般的话,两位将军满腹怨气,不肯及时回援也就很能说得过去了。
不知是谁将这个话头提了起来,皇太子神佑当场就又下旨,要立刻将西北军和南境边军的粮饷补发下去。
他们是寄望于两位将军得到粮饷之后,能回心转意,增援京城。
于是,户部和兵部,就开始投入了西北军及南境边军的粮饷核算准备工作中。
说来也怪,这期间宿承安竟是安安静静只围不攻,京城除了不能运送粮草,竟还允许普通百姓出入其间。
神佑本还焦虑的心,在这一日日的祥和气氛中,竟然也开始渐渐放松下来。
待到入了十一月,北境边军与城防军又有了一两次小规模摩擦,双方主帅定北王世子宿承安,与景川侯赵温言亲自会谈一番后,两军再次处于境界对峙的紧张状态中。
这一对峙就又是足足一个月,随着腊八粥的熬制,又到了一年的年关。
经过这么几个月的围而不攻,京中百姓已习惯了两军阵前的生活。
尤其是在发现北境边军从不伤无辜平民的时候,百姓们更是有恃无恐的准备起了各种各样的年货,开始欢欢喜喜的过大年了。
在与景川侯达成协议之后,宿承安将军队安排给自己的好友兼属下,游击将军陈鹏举。
随后就在几名青云卫的护送下,乔装策马回了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