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回京师,姚广孝

“是的,殿下!”奴隶们齐声回答,声音坚定而有力。

朱雄英点了点头,心中明白这些奴隶已经对凤阳产生了归属感。他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同时也为凤阳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很好,既然你们愿意留下来,那么和之前定的一样,做工五年后你们就是凤阳的居民。”朱雄英宣布道,“你们将享有与其他居民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奴隶们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朱雄英继续说道:“不过,你们也要明白,留下来意味着要为凤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们将接受培训,学习各种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这个城池。”

奴隶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朱雄英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他相信,只要给予这些奴隶机会和希望,他们一定能够成为凤阳的宝贵财富。

随后,朱雄英安排黄珀和其他助手开始为奴隶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他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凤阳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夜幕降临,朱雄英站在城主府的阳台上,望着灯火辉煌的凤阳城,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凤阳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眨眼,又是三个月时间过去了,皇室子弟们的课程也全部停了,朱元璋安排了数辆马车,前来将皇室子弟全部接回京师。

本来是想着过年回凤阳老家的,可是一想今年这刚收复了草原,事务繁多,还是决定过年在京师。

随着皇室子弟们陆续回到京师,整个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朱元璋在宫中设宴,为这些年轻一代的皇族子弟接风洗尘。宴席上,朱元璋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在凤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与此同时,朱雄英在凤阳城主府内继续忙碌着。他深知,虽然科举已经结束,但凤阳的发展不能停滞。他开始着手规划新的建设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凤阳的经济和文化水平。

在朱雄英的推动下,凤阳城开始修建更多的学校和图书馆,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同时,他还鼓励商人投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使凤阳成为繁华的商贸中心。

此外,朱雄英还特别关注农业的发展。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于是亲自指导农民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以提高粮食产量。

夜,朱雄英到了乾清宫,找到了朱元璋:“爷爷,关于那下西洋之事……”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深思:“雄英,你对那海外之事也感兴趣?”

“是的,爷爷。”朱雄英恭敬地回答,“我听说那海外诸国,物产丰富,文化各异,若能与之交流,必能促进我大明的繁荣。”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你有此志向,朕甚是欣慰。不过,下西洋之事非同小可,如今海禁,此事再议。”

“爷爷,我倒是觉得下西洋之事应该提上日程了,如今咱们大明的领土扩张了不止一点,南方一直到了吕宋,北方一直到了和林,未来几年,一旦平稳下来了,人口暴增是板上钉钉之事。”朱雄英坚定地说道。

“若是按照目前的粮食产量,恐怕不足以养活这么大的一个帝国,咱们应该在海外寻找高产粮的作物,带回大明。”

“只要粮食够了,咱们人口多了起来,将来寻找海外之地,咱们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朱元璋沉吟片刻,然后缓缓说道:“雄英,你所言不无道理。下西洋之事,朕会考虑。不过,此事关系重大,需要谨慎行事。你先回去,朕会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

朱雄英点了点头,心中明白爷爷需要时间来权衡利弊。他告退后,朱元璋便召集了朝中重臣,开始讨论下西洋的可行性。

在朝堂之上,朱元璋首先提出了朱雄英的观点,大臣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下西洋可以扩大大明的影响力,有的则担心海外航行的风险和成本。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朱元璋最终决定派遣一支探险队,先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航行,以探查海外的情况。朱雄英得知这一决定后,心中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朱雄英在凤阳城内继续推动各项建设。他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让凤阳成为大明的骄傲。他开始着手改善城内的水利系统,以应对可能的洪涝灾害。

此外,朱雄英还特别注重教育的发展。他深知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于是亲自参与学校建设,并邀请了各地的学者前来授课,以提高凤阳的文化水平。

在朱雄英的努力下,凤阳城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都市。城内的居民生活安定,文化氛围浓厚。朱雄英站在城主府的阳台上,望着灯火辉煌的凤阳城,心中充满了自豪。

然而,朱雄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知道,大明的未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智慧。他决定继续探索新的领域,为大明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