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们也开始反思,对比他们与帝国培养的读书人区别。
最终他们发现,帝国培养的人才都非常注重实践与实用等,是真正的实干派,与他们曾经在大明朝堂的磨嘴皮截然不同。
士大夫们反思过后,捡起了心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也开始注重实践与实用方面。
于是,士大夫们也开始尝试融入到华夏帝国,认真的钻研帝国的政策与律法。
这些熟悉帝国政策与法律的士大夫,为了生计,开始帮人打官司,逐渐成为了有名讼师,士大夫相互带动之下,成立了专业的讼师团队。
加上帝国也适时的颁布《讼师法》,来规范和完善讼师制度,也给了这些士大夫合法的讼师身份。
这些士大夫从此融入了帝国,靠着他们曾经能言善辩的巧嘴,有了独属于他们的生存之路。
帝国最后一块不稳定因素,彻底的安稳了下来。
这也是王毅非常希望看到的,大明遗留的书生文士太多,其中有一部分人,被封建思想荼毒较深,很难转变身份的。
能有现在的结果,说明这些士大夫很聪明。
王毅在帝国建立的几年时间中,任用的官员,都是从立国之前地盘中任选,目的就是在帝国前期,帝国政府上下齐心协力,给帝国打好基础。
尤其是在新思想方面,必须让帝国百姓思想改的足够彻底,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封建思想的复辟。
所以,那些明朝官员贡生,帝国一律没有录用,怕是警署司、交通司这类的部门,也是拒绝明朝官员。
当然,早期投靠的人不算,如袁崇焕、卢象升等人,这些人也只是从事军队方面的工作。
随着帝国的建立,格物院的数量也增加几十个,除了帝国培养的人才,还有大明的顶尖匠户被吸收进格物院中。
所以,帝国的科技人才增加了许多,在科技上的进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