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取舍之道

这一刻,真的要迎来转机了?

眼见父亲逐渐转向光明的一方,赵昭婷更是欣慰不已。

再商议了一些时候,赵仲儒才这样说道:“大致说来,江苏一省,分别以总督、巡抚作为头领,也可谓是新旧之争,泾渭分明。至于军队嘛,也大体上以此划线。徐兄弟,你想着要做争取新军方面的工作,还是大有可为的……”

徐海韬点了点头:“按照赵世伯的这个思路,我们在金陵城和江苏省的行动,确实就有了方向。赵世伯,此后,与光复相关的诸多事务,还需鼎力支持,悉心指教。”

赵仲儒微微一笑:“国泰则民安,国强则民富。对于这些道理,赵某还是略知一二的。”

再过了一阵子,赵昭婷这样说道:“爹,你先找个机会,跟巡抚大人沟通一下,再让巡抚派出一个或几个得力干将,与我们接洽。这样一来,双方的合作,也将逐步进入正轨……”

赵仲儒哈哈一笑:“是啊,我们说了这么久,主要还是局限于一个大的方向,只相当于作画中的勾勒,具体的事务,还是要从小处着手的。嗯,这件事情,我记下了。”

然后,就着以后的行动细节、注意事项,再做一番沟通、协商之后,三人兴尽而去。

两天之后,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这天夜里,为着次日的接洽,赵昭婷再将相关事项,严格地过了一遍。看看一切就绪,她暗自寻思道:过了这个夜晚,到了明天,在那样一个大白天里,只要没有太大的意外,事情也就算是步入正轨了吧?

今天夜里,是该好好回首一番的了。

父亲的转变,弥足珍贵,更令人欣慰。

以前,他的目光,有着短浅的一面,那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他想得太多了。特别是,他极力干涉徐海韬的前程,硬是要徐海韬去考什么科举,差点就拆散了我和徐大哥。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啊!如今,他总算想通了,他也意识到,就是在生意场上,要想“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对于社会层面的革新,他也就可以接受了。甚至,还情愿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以前,我也曾经设想过,那些上层人物,都是一丘之貉。其实,在社会巨变的浪潮之下,他们之间,未必就是铁板一块。对于上层的分化,我们也是要有所准备的。说起来,十年前,八国联军在京津一带登陆的时候,东南数省,就弄了东南互保,跟清廷中枢划清了界限,而且,隐隐显有几分“分庭抗礼”的意味。由此看来,对于清廷这样的庞然大物,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首先不能被它吓破了胆。

这巡抚大人,当初是见过徐海韬的卷子的。那么,这些天,他在想些什么呢?或许,他会这样想,光复什么的,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如今,既然受到总督的压制,己方能够多一点人才,不就多了一些抗衡的资本了吗?想想也是,要想跟对手扳手腕,首先自己实力要足够强大。要不然,一切都是空话,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由此看来,赵仲儒已经在下注了,巡抚大人也一样。

像他们这样的人,头脑其实一直都是很清楚的、很清醒的。甚至,底线什么的,他们都不会太在意。最近几年,清廷也在着手弄什么责任内阁,想以此来平息民怨。这种做法,多半是有着某种欺骗性的。如今的黎民百姓、上层士绅,已经不是那么好愚弄的了。大概也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本省巡抚,也想着要找退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新军的分化瓦解,似乎更容易收到成效。

五年之前,徐海韬没能中举。五年之后,再回头看,这中不中举,也都无所谓了。哦,甚至,正是由于屈从于总督,赵仲儒和巡抚大人,才对如今徐海韬的“卷土重来”,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是啊,此次徐海韬所针对的,只是代表着保守势力的总督那一派,赵仲儒和巡抚只需坐山观虎斗,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说来,我们跟赵仲儒、巡抚大人,也有着休戚相关的一面……

次日午后,赵仲儒设宴,盛情款待徐海韬。

酒过三巡,环视一番之后,赵仲儒这样说道:“徐兄弟,当初,赵某对与你相关的事情,多加阻挠、横加干涉,至今依然深感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