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陆起方寸,平地惊雷(上)

一剑吞鸿 曹家大官人 1623 字 1个月前

江瑞生口中提到的偃山山脉,百年前又名燕山山脉。

说起“偃山”的由来,那可是一段趣事。

时光追溯到百年前,当时曹魏、东吴、南蛮相继被蜀汉攻灭,三国一统,天下初定,为了恢复国力、减少杀戮,孝仁帝刘禅与一干忠臣商议后,仍许雄踞北方的公孙渊继位燕王,哦,公孙渊就是上文提到的彰武郡公孙乔木的老祖宗。

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公孙氏做大,丞相诸葛亮还是派遣武亭侯邓芝作为天子说客,前往帝国东北,要求公孙渊缩减封地,并适当交出辖区郡县的官员任免权。

那个时候,汉庭中央才济济,姜维、邓艾、陆抗、文鸯、毋丘俭、魏延、杜预等一干武将不仅皆为上境武夫,且个个熟读兵法、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大势所趋之下,公孙渊纵然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得奉诏献出凌源山脉以南的土地,老老实实窝在帝国东北做他的看门狗。

公孙家族的这件事情,无意间带出了另外一件事情。

当时,孝仁帝刘禅第五子刘谌为人纯良,常有大忠大义之举,甚合圣心,文武百官对聪慧至极、仁心孝致的刘谌也是满意非常,就连当时的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都对刘谌的品德和操守盛赞不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刘禅便有意让刘谌继承帝位。

孝仁帝刘禅自知:倘若自己让刘谌继承帝位,则犯了‘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大忌讳,细数古事,有多少王朝毁在了“立太子”这件事上啊!

为了避免自己百年之后兄弟反目,孝仁帝刘禅索性自作主张,借战后大封刘氏宗亲之由,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封了出去:儿子刘恂封在了宣怀、方谷之地,做了宣怀王;儿子刘甘封在仪州桂林、夜郎之地,做了南平王;儿子刘祺封在沧州陇南、天水之地,做了镇西王;儿子刘瑶,则封在了凌源以北、丰毅都源以南的燕山之地。

在他认为:天下枢要在两京(长安、洛阳),两京安稳,天下无忧,只要把其余的儿子们都分封出去,不就没人有实力去抢夺太子帝位了?

其余的儿子都好说,事情办的顺风顺水,就是这刘瑶的王号,一时间有些难以定夺,毕竟人家公孙渊已是燕王,朝廷再封刘瑶为燕王,那不是明摆着要公孙渊叛汉么。

诸葛亮极少干预王族内事,对孝仁帝刘禅此举虽然时常暗自扼腕叹息,但并没有公开反对,当孝仁帝刘禅为刘瑶封号想他请教时,这位“卧龙”神来之笔,颠鸾倒凤,当即奏请刘禅,将燕山更名为偃山,这下子,刘瑶顺理成章地受封偃王,两面都不耽误啦。

做完了这件事,孝仁帝刘禅认为成功地处理了自己的身后之事,便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

百年之后、身已入土的孝仁帝刘禅怎会想到,当年大肆分封刘姓子嗣,直接导致了他这几个儿子不服刘谌、拥兵自重,成为四十多年前诸王叛乱导致内忧外患、大汉濒临灭国的导火索。当然,这都是本章的题外话、书中事了!

书归正传,整个偃山山脉山势陡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荆棘丛生,雨裂冲沟众多。

偃山山脉横贯在丰毅县、都源县北,顶在凌源县西南,在薄州、牧州没有纳入大汉版图前,偃山山脉是东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分寸不可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