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汉34

东汉·傅毅: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鸿绩,遐方是怀,明明肃肃,四国顺威,赫赫盛汉,功德巍巍,躬履圣德,以临万国,仁风弘惠,云布雨集,武伏蚩尤,文腾孔墨,下制九州,上系皇极,丰美中世,垂华亿载,冠尧佩舜,践履五代,三雍既洽,帝道继备,七经宣畅,孔业淑着,明德慎罚,尊上师傅,薄刑厚赏,惠慈仁恕,明并日月,无有偏照,譬如北辰,与天同曜,发号施令,万国震惧,庠序设陈,礼乐宣布,璇玑所建,靡不奄有,贡篚纳赋,如归父母,正朔永昌,冠带儋耳,四方共贯,八极同轨。[15]

东汉·班勇:孝明皇帝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及至永元,莫不内属。[63]

东汉·张纲: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观其礼为,易循易见,但恭俭守节,约身尚德而已。中官常侍不过两人,近幸赏赐裁满数金,惜费重人,故家给人足。夷狄闻中国优富,任信道德,所以奸谋自消而和气感应。[57]

小主,

三国·薛莹:明帝自在储宫,而聪允之德着矣,及临万机,以身率礼,恭奉遗业,一以贯之,虽夏启周成,继体持统,无以加焉,是以海内乂安,四夷宾服,断狱希少,有治平之风,号曰显宗,不亦宜乎。

西晋·傅玄:肃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综万机,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致太平,专信俗儒,非礼之经。[15]

西晋·华峤:世祖既以吏事自婴,明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乐业,户口滋殖,中兴以来,追踪宣帝,以锺离意之廉淳,谏争恳恳,常以宽和为首,以此推之,难得而言也。[15]

东晋·王嘉:“明、章两主,丕承前业,风被四海,威行八区,殊边异服,祥瑞辐凑。”[68]

南朝宋·范晔:①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12]②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12]

唐·杜佑: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于孝和,人户滋殖。

宋·苏辙:黄帝、尧、舜,寿皆百年,享国皆数十年。周公作《无逸》,言商中宗享国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国五十年。自汉以来,贤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汉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东汉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与《无逸》所谓“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无以大相过也。[16]

宋·钱时:明帝尊师之意,其礼文亦可谓盛矣。因念孔孟皇皇于春秋战国,而卒不遇于斯时也。而有真儒,洞明正学,引其君于当道,则其所进,岂鲁定哀齐宣梁惠之比哉。桓荣为帝者师,屈天子之尊,推崇敬礼,无所不备,而卒无以发扬圣教启迪君心,使斯道大明于天下,身被恩宠,徒为文具。良可嗟夫。[17]

宋·徐钧:大学师儒多讲论,东平礼乐正修明。不知佛法缘何入,却向斯时教大行。

明·朱元璋:人主不以独见为明,而以兼听为聪,通于人情,明于是非,则聪明得其正矣。若屑屑于细故,则未免苛察。上苛察则下急迫,反有累于聪明也。

清·李光地:至孝明,始锐意兴复礼乐,虽止皮毛,然已能使人尚名节。可见礼乐之功大。

近现代·梁启超: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尊师楷模

汉明帝刘庄堪称尊师的楷模。[56] 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8] 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刘庄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刘庄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刘庄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19]

亲耕农田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一位行“亲耕礼”(籍田礼)的皇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春二月辛亥,刘庄下诏说:“朕亲耕藉田,以祈农事。近年来京师洛阳冬无积雪,春天不温暖湿润,有劳百官多次祈雨。如果能再得时雨,让宿麦润泽,就赐公卿半奏,相关部门要勉遵时政,务平刑罚。”[60]

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二月,刘庄亲自耕田完毕,赐予观看的百姓食物。其中,有一个儒生举手说:“善哉!这是周文王遇到姜太公了!”刘庄上书板说:"这位儒生,你不是姜太公,我也不是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