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易道

道典 天宇大 1609 字 3个月前

“前辈肯指点,那是晚辈的荣幸。只是晚辈传承的乃是我真武观的《南斗算术》,不知前辈要如何考教?”要说考教,陈凡是不怕的,但是也不能无厘头的被考,如果这老道问他现在没学过的问题,答对了惹来别人的猜疑,这些东西是从哪学来的?答错了,惹来老道的嘲讽,关键是还弱了道观的威名,这是陈凡更不愿的,故陈凡点名现在所学的是道观传承的《南斗算术》,言外之意,就是出题不能超纲,毕竟自己只是初学者。

“你观的《南斗算术》,老道略知一二。南斗者,天之道也,主人之生,老道就以这生为题,听听你对生之谓易的理解。”

易道在玄门中,各家都有涉及,基础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点,深层的东西,才会千差万别。而这个修老道,也不是等闲之辈,真才实学还是有点的,当下也不含糊,直接出题道。

生之谓易,是《南斗算术》开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为生,天地之变化,日月之轮转,既是不断循环反复,又是在不断创造变化,这其中的变化,谓之易。说白了,就是天地在不断创造变化,称为生之谓易。

这本意,陈凡不用猜,也知道不是这修老道要的答案,因为这样的解释,等于重复说了一遍“生之谓易”,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就好比一个说的是文言文,另一个说的是白话文,这在现代考试中或许会得分,但是在这个场合,肯定会被老道无情的嘲讽,所言没有谈到生之谓易在易道的运用与理解。

而生之谓易在易道的运用与理解,在道教,有着两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解释是悖论。

一种强调的是顺,“顺,无思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根据命运的指引,按照天地的安排,保持虚无明静之状态,感通所遇到的际遇,了解事态变化之微,顺应天命而行。其核心思想就是借助天道的力量,让自身强大。

另一种强调的是逆,“逆,与天争,与地斗,我命由我不由天。”修仙就是与天争,与地斗的过程,预测命运的变化,把握住遁去的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借助命运的提示,从而改变命运,把握命运,战胜命运,达到超脱。

好在据陈凡所知,其目前所在的真武观,由于对易道的研究不深,所以并没有明确的倾向,讲究的是因事而异,看情形而定。因此,陈凡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上,倒不用顾忌真武观的立场,完全可以按自己心意作答。

而怎么回答?“承引”也只是给出了生之谓易本意的解释,至于其引伸含义,那还是要看个人的悟性。好在陈凡对这种辩论性问题的回答,也有些心得,一是要回答的“玄”,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二是要回答的“高”,给哪方都觉得对的感觉,关键是让人难以反驳。

好在陈凡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了些时候,由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也算有了些文化底蕴,当下略一思索答道:“生,内修刚健中正之德,外修进德广业之基,兼而济天下。易,以生为基,以运为道,天人合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要性格果敢、处事公正,这是一种德行,依靠长期的坚持,不断积累善行,推广、扩大功业,闻达天下。在此基础上,自然积累运势,把握运势,就是顺道而为,人与天成为了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促进,共同维护天地的平衡和秩序。

而其中体现易的精髓,就在于修德、增运,运是改命的关键,换句话说,就是运是易的基础。这不仅很好的阐述了对“生”和“易”的理解,还给出了德、运、易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天下善人未必有善终,如何能易?”修老道听到陈的回答,不由皱起眉头思考了会,接着又问道。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即使立德也未必能改运,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其他因素,如何能把握住改命的机遇?

“时也、运也,因势而异,小势可改,大势不可逆。”理清了思路的陈凡,在修老道问完后,直接回答道。在陈凡看来,顺和逆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只不过是要把好介入顺、逆的时点。

“何为小势?何为大势?”修老道听了陈凡的话,并没有放过陈凡,而是接着又问道。

“因力而异。”对于老道的连环发问,陈凡并没有胆怯,而是直面老道接着说道:“小势大势之分,在于彼时力之相对多寡。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灭秦建汉,一统天下,此谓时势造就英雄,小势而;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乌江,此天命不可违,是为大势矣。刘邦与项羽最后决战垓下,当时刘邦拥有着完全碾压项羽的军事力量,故对刘邦来说是小势,而对项羽来说是大势,此为小势和大势之分。”陈凡这句话的本义就是光立德可不行,改命的关键还在于彼时掌握的力量,立德也是为了掌握力量,而当时掌握力量的大小,便是时也、运也,也就是成败的关键。

“善。”让陈凡没有想到的是,老道听了陈凡的话后,并没有进行反驳,而是点头说道:“以你这小小年纪,能由此认识,倒也难得,以后若在易道上能有高人指点,成就不可限量。只是现在学的《南斗算术》,有些浅薄了。”

这老道哪是在说《南斗算术》浅薄,分明是在说真武观易道传承浅薄。不过这话要如何反驳,有些叫陈凡头疼。好在还没等陈凡思量,观主在旁主动接过了话。

“真人有所不知,这道玄入我道观时日尚浅,入观前对易道一无所知,好在我观净清能因材施教,用这《南斗算术》作为启蒙典籍,倒也合适。想我道观如今有三千道藏,其中不乏易道传承,就是以前以易道著称的知微观的镇观典籍《七星微尘经》,如今也在我观中收藏,真人如果有兴趣,不妨将这《七星微尘经》的经义,给我观中弟子讲解一二。”说完,观主颇为自得的看了一下修老道,这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无耻!”这修老道不仅心中大骂,原因很简单,这《七星微尘经》虽然在历史上曾大大有名,可如今却无人能解读出来,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真武观的传承,而是来自于知微观。

知微观在上古时期,曾于天机阁并驾齐驱,靠占卜之术闻名于世,出过不少占卜天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微道人,据说能一言断生死,所算之言,无有不准。可惜这一微道人,惹上了不该惹的人物,结果死在了外出游历中。而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知微观日渐衰落,最终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过这《七星微尘经》倒是保存了下来,落在了真武观。

之所以流传到真武观,据说是知微观最后一代观主,知道知微观覆灭在即,便命其弟子带着《七星微尘经》偷偷离开,以保存传承。而所托之人,历经千难万险,躲过了追杀,带着《七星微尘经》来到了真武观,求当时的真武观观主将这《七星微尘经》传承下去。

起先当时的真武观观主并不同意,要知道真武观并不擅长易道,而比真武观强大的存在也有不少,要是接下这《七星微尘经》,很可能会引来麻烦,便推脱不受。可当时知微观所托之人,到真武观时,已经身受重伤,为了这《七星微尘经》能在真武观传承下去,便以死相逼,结果死在了真武观,死前曾言,不要求真武观为知微观出头,只要将这《七星微尘经》传承下去便行,使得当时的真武观观主不得不答应了其要求。

可惜的是,这《七星微尘经》经文晦涩难懂,真武观当时又没有得到经书的讲解传承,为了能将这《七星微尘经》传承下去,不负死者所托,当时的观主邀请了不少易道高手来破译经书,虽然折腾了很久,可惜都不得其法。久而久之,传承了几代后,也就少有人问津,如今该经书在真武观也就是一个摆设。

至于经书的真假,倒是没有人怀疑过,要知道易道高手,到了一定境界,自有办法判断经书的真伪。唯一让人费解的就是,当时的知微观为什么选择了真武观作为《七星微尘经》的传承之地,而又没有留下讲解经义?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疑问逐渐被人遗忘。

能够难住一众易道高手,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虽然真武观自身也不能理解《七星微尘经》的经义,但这并不妨碍观主拿出来显摆。

面对至今无人能解的《七星微尘经》,修老道面沉似水的说道:“《七星微尘经》原是知微观之物,倒也曾名噪一时,与我观的《玄真星经》不遑多让,可惜了,到了贵观后,一直被束之高阁,以至于多年下来,再无人能看懂,想来就是贵观这位小道士说的时也,运也。”

修老道对着观主说完,也不管脸黑了下来的观主,又转头对着陈凡道:“小道士你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拜入我一真观,修习这《玄真星经》,到时老道一定亲自指点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