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劝酒与戒酒

道典 天宇大 1557 字 3个月前

大家共饮一碗酒,把酒颜欢;大家莫饮一碗酒,把笑颜欢。人生在世,酒能助兴,亦能败兴,人生几何?

饮者自饮,笑者自笑。但得酒中趣,能饮一碗无?”

这个时代,还没有专门喝酒的杯子,酒的度数也比较低,大家一般用的是碗喝,所以陈凡在诗中用的量词是碗,第一句,陈凡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改了两个字而成,而第二句也是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自遣》,后面就是陈凡根据通过“承影”帮助的理解,以及自己读过的诗词,编凑出来的。

有句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达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作者的智慧,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从而至少能达到吟诵水平。陈凡就是这种情况,只不过,他通过“承影”积累了三百首《诗经》的知识,再加上在现代学得的古诗词,自然而然的就将诗句给拼了出来。

这首诗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细想下,到目前为止,陈凡作的诗,都没有一首完全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陈凡根据自己所学,改编、拼凑,创造而成。

写文章其实不也就是这么回事么?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字、词,都是从前人处得来,靠我们自己的运用、拼接、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从而成为了鲜活的文章。

也许创造并不难,难的是要善于总结、思考,从而变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陈凡在这一步上,无疑在“承影”的帮助下,比寻常人节约了不少时间,更是理解的透彻。

众人听陈凡念完,不仅愣住了片刻,刚才陈凡作了一首《饮酒》诗,众人已经有些吃惊,但也仅仅是吃惊而已,毕竟《饮酒》这诗,虽然意境飘逸、洒脱,但诗中缺少了那总“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霸气,那种“醒时对人笑,件件喜心头”,表达出的是醉后醒来,忘记了忧愁烦恼,无忧无虑的快乐,是有点理想化的诗篇,别人的评价也会是飘逸、洒脱、浪漫,最后理解成少年不知愁滋味,一笑置之。毕竟太理想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故该诗虽是佳作,但不能说是千古名作。

但这首《劝酒与戒酒》,却不一样了,境界明显又上一层,如果刚才那首《饮酒》,在境界上是出世,那《劝酒与戒酒》就是出世后的入世了,已经可以千古流传了。

陈凡只觉得这首诗做出,冥冥之中,彷佛打破了什么桎梏,大脑更加清晰,思路更加敏捷,连眼睛视力都更加好使,看东西都彷佛都又清晰了许多,刚在亭子中被喊醒,陈凡就有这种感觉,现在这种感觉更加真切。

是劝人饮酒,还是劝人戒酒,在最后,已经全然不重要,因为饮与不饮,全凭人的心性,助兴则饮,败兴则不饮,所以劝不劝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饮酒前,要自己思考下是否能得到酒中趣,以此决定是否能饮一碗无?这已经不是在劝酒,而是在劝人要懂得思考,懂得自我控制。

这篇诗,从道家角度看,可以说体现了道家无为的真谛,人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而不是依靠强权约束;在儒家看来,体现的是《论语》中的三思而后行,是一首劝人谨慎行事的诗;在佛家眼中,亦可理解为是对佛家戒律的体现,在这个社会的玄门中,目前只有佛家是提倡戒律的,阐述了佛家中的“戒”,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获得自在解脱的意境。

可以说,这首诗,不在是一首少年诗,它里面包含了人生哲理,而什么诗文,一旦牵涉到哲理,那就会有褒扬、贬斥,可如果一首不会被贬斥的诗呢,那它推崇的是哪家的思想理念呢,这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