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旁的靖王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他接口道:“没错,今日早朝结束之后,父皇特意将我单独留了下来,并传旨让我前往御书房。所谈之事,便是这平民入国子监一事。”
靖王稍作停顿,接着详细说明道:“虽说圣上有意从平民百姓中招贤纳士,但实际上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前来应召。这些人不仅需要对其身世背景知根知底,还得有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名士作为担保人方可。依我之见,你兄长倒是可以借此良机进入国子监深造一番。”
听到靖王提及自己的哥哥,时茜面露感激之色,轻声说道:“多谢瑾瑜你还能惦念着我哥。只是……我哥他或许不会选择去国子监吧。”话毕,时茜稍稍沉默了数秒,似乎在整理思绪,随后又继续解释起来:“孔府书院可是我外祖父以及两位舅舅多年的心血结晶啊。然而自从外祖父过世以后,这孔府书院便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倒也并非是因为我两位舅舅的才学不够出色。事实上,他们二人皆是状元出身,尤其是我的大舅舅,曾经更是担任过翰林院掌院学士一职,其才学造诣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孔府书院之所以逐渐衰落,原因在于那两位心地善良、宅心仁厚的舅舅。他们免除了众多寒门学子的束修费用,不仅如此,还慷慨地补贴给他们笔墨纸张等学习用品,就连那些贫寒学子上京赶考所需的路费,舅舅们也毫不犹豫地予以资助。
然而,这种善举虽然令人钦佩,但长此以往,孔府书院的财务状况每况愈下,渐渐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由于资金短缺,书院再也无力聘请那些声名远扬的名师大儒前来授课讲学。
小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舅舅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于是将书院的繁杂事务托付给了几位表哥打理。
尽管这几位表哥皆颇具才学,可是因为受当年大舅舅一些事情的牵连,导致他们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自然也就未能获取功名。在那个极为看重功名和出身的时代里,没有功名加身的表哥们难以得到广大学子们的真心认同与敬重。
正因如此,自那时起,世家大族的子弟们纷纷对孔府书院望而却步,不再愿意到此进学深造。一方面,寒门学子因舅舅们免收束修而蜂拥而至;另一方面,世家子弟又因种种缘由而不肯光顾。如此一来,孔府书院的处境愈发艰难,形势日益严峻。
近些年来,孔府书院一直依赖着大舅舅早年成名时所作的珍贵画作勉力维持生计。每当经济拮据之时,大舅舅只能忍痛割爱,变卖自己年轻时精心绘制且备受赞誉的作品,以换取些许银两来填补书院的亏空。
此次哥哥回到孔府书院继续学业,其目的便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科举中金榜题名,从而重振孔府书院往昔的声誉与威望。因此,依我之见,哥哥应当决然不会同意转而去国子监求学。毕竟,对于如今的哥哥而言,孔府书院承载着太多的期望与责任。”
靖王听完时茜所言之后,微微皱起眉头,陷入沉思之中。时间仿佛凝固一般,大约过了一两分钟之久,靖王才缓缓开口说道:“此次招人的目的乃是让他们与我们一同参与即将到来的校考。唯有在校考中顺利过关之人,方有资格留于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业。
倘若你的兄长能够成功通过校考,并得以在国子监求学,如此一来,对于孔府书院而言亦是一种荣耀,可以极大地提升其声誉和知名度。毕竟此时此刻,令兄仍是孔府书院的一名学子啊!”
时茜听闻此言,轻轻摇了摇头,表示并不认同靖王的看法。时茜秀美的面庞之上浮现出一丝忧虑之色,轻声回应道:“此事有所不同。哥哥若进入国子监学子,那么他人说起哥哥,所知晓的只会是国子监的威名赫赫,却未必能对孔府书院留下印象。
尽管如此,待我稍后返回伯爵府之时,定会将此事转达给哥哥知晓。至于最终的抉择如何,那就全凭哥哥自己来定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