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9章 南疆变故(二)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416 字 7天前

两位国公爷的狂喜来自于高务实转变了海贸分区的限制态度。

原先,由于高务实将京华所属的舰队以地理分区划分为南北两洋舰队,实际上形成了京师权贵由于身为北洋海贸同盟一员而无法进入福建及更南方的贸易局面,这使得北洋海贸同盟的对外贸易范围被限制在朝、日两国。

一开始的时候,这个限制并没有让权贵们(不止勋贵但的确以勋贵为主)有太多的不适。原因是当时他们刚刚涉足海贸,包括所拥有的船只、所熟悉的地理位置等基础资本还很稚嫩脆弱。再加上北洋海贸同盟是允许大明内部交易的(从辽东到浙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限制对他们而言都无所谓。

但随着海洋贸易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北洋海贸同盟成立五年之后,这种限制逐渐成为了权贵们身上难以忍受的枷锁。

就以朱应桢与张元功两位国公爷来举例:成国公朱应桢府上积攒百余年所获的田地到现在已经只剩不到一万顷。按照大明的计算方式,一顷等于一百亩,成国公府上剩余的将近九千顷良田(只剩最好的了)依旧震撼,高达九十万亩,但那又如何?已经只剩十年前的零头了。

而与此同时,成国公府上掌握的商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北洋系”仅次于京华的二号力量。此时此刻,朱应桢拥有京华制式武装运输舰55艘,早期购入的各式吨位较小、可进入内河的各类商船17艘。

刨除那些又老又小的老式商船,光55艘京华制式武装运输舰就是一个惊人的规模,因为武装运输舰的标准其实很高:它有800吨(1600料)排水量,为露天甲板炮设计,单舰拥有各类火炮28门,全舰定员180人。

55艘京华制式武装运输舰,意味着成国公朱应桢手上的远洋海船总吨位达到吨,拥有轻重火炮1540门(其中二号重炮440门,三号轻炮1100门),海员近万(9900)人。

英国公张元功呢?他和朱应桢相比要差一点,因为高务实早些年给了他一些其他的利益,比如京师的蜂窝煤供应之类杂项,导致他在海上的投入不如朱应桢。

然而即便如此,英国公府拥有的京华制式武装运输舰也高达42艘,即吨总吨位,轻重火炮1176门(二号重炮336门,三号轻炮840门),海员7560人。

至于定国公徐家,由于徐文璧年高,处事比较中庸,对于海贸的投入不像朱应桢、张元功两人那么“破釜沉舟”,所以要少于前两者。然而毕竟定国公也是京师三国公之一的顶尖豪门,资本太少容易丢面子,故也拥有25艘京华制式武装运输舰。

除了国公之外,侯爷们、伯爷们也都各自拥有十几艘或至少七、八艘武装运输舰。

总而言之,这股力量加在一块儿数量惊人,甚至超过了京华北洋舰队所拥有的武装运输舰总数。若不是京华这几年来逐渐建造了一批可作为纯军舰使用的战舰(但非战时仍可载货),甚至京华都不能保证超过勋贵们的总体实力(仅单指京华北洋舰队)。

如今北洋舰队除了拥有近百艘武装运输舰之外,还拥有三级战列舰1艘,一级巡洋舰2艘,二级巡洋舰2艘。

其中,三级战列舰排水量1600吨,两层甲板炮设计,拥有各类火炮72门(一号重炮8门,二号重炮28门,三号轻炮36门),定员460人。

这艘三级战列舰虽然单从吨位上来看只不过相当于两艘武装运输舰,但由于是军舰级,建造上的标准严格得多,以至于最终造价约4艘武装运输舰,单舰造价高达24万两。【注:该造价参考同时期英国海军史料中所记载的造价,并综合考虑京华所拥有的木材、人力等成本优势,再经过世界经济史研究中主流的货币换算得到。】

由于规模巨大的定南城建设计划,京华近一两年来财政吃紧,该级战列舰一共只造了3艘(原定5艘),其中两艘在南洋舰队,一艘在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的这艘三级战列舰自然作为旗舰使用,被高务实命名为“刘仁轨号”。这个命名自然有某种隐射:刘仁轨乃是唐日白江口之战的唐军主将、大唐新罗联军统帅,而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被打得数百年不敢西窥。

一艘战列舰与两级四艘巡洋舰,构成了北洋舰队最核心的威慑力。再加上百余艘武装运输舰,这便是京华北洋舰队的实力。北洋舰队再加上勋贵们拥有的近两百艘武装运输舰,则是整个北洋海贸同盟的实力。

这样的实力来自于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建造限制。

然而这种无序的大规模建造逐渐出现了问题:船多了,贸易额虽然也在增长,但由于市场毕竟有限,且日本战国时代几近结束,贸易额的增长已经跟不上船只建造的速度。

换句话说:北洋海贸同盟急需开辟新的市场,来满足日益壮大的海上运力及对利益的渴望。